拜拜習俗-粿的文化及象徵意義(上)

現在位置:首頁 > 拜拜習俗-粿的文化及象徵意義(上)

臺灣民間信仰興盛,各類祭祀主導了傳統社會的生活節奏,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供品呈現了人與神靈關係的親疏遠近,並且以此界定自我與社會各群體間的距離,這樣的文化規則內化成為臺灣傳統閩南人的價值觀,或許人們不一定瞭解其中的道理與意義,然而日常行為卻會按此文化規則呈現,並且代代相傳。

傳統炊製粿品非常大費周張,像是以在來米漿所製成的「鹹粿類」,先要將米漿加熱水後,隔水加熱成糊狀,調味完之後才能炊製;以糯米為原料的「甜粿」、「包仔粿」、「紅龜粿」等,更須要經浸泡、磨漿、壓水脫乾等程序,將糯米變為「粿粞」才能進一步搓糖或包入饀料炊製,可見傳統製粿過程不僅繁複,而且失敗率高,現今大都以方便的在來米粉或糯米粉來替代。

從「粿」運用在祭祀上來看,清代以來臺灣社會即充斥著「信鬼尚巫」的風氣,不管是一年的起始、終結,或是廿四節氣的輪替降臨,無論神明聖誕抑是普度孤魂,一年當中大大小小的祭祀不斷,以「粿」作為必要祭品的歲時祭祀,大致上為:春節、天公生、上元節、土地公生、觀音媽生、清明節、七夕、中元普度、中秋、重陽、以及下元節等十一個節日。

祭祀的供品,臺灣有「乞龜」的風俗,民眾所乞的「紅龜粿」有求子的「丁龜」與求財祿的「財氣龜」,片岡巖更觀察到民眾藉由「乞龜」活動來求得延年益壽,這些以「紅龜」為名的「粿」,讓臺灣的節令更加多采多姿,「乞龜」的風俗更是流傳至今,成為民間重要的節慶活動。除了過年期間,以除了過年期間,以鼠麴草所染成墨綠色的「鼠麴粿」,是清明節(或稱三日節)掃墓祭祖時的供品。粿裡頭是以油炒過的碎豬肉或是菜脯等鹹的內饀,底部則用芭蕉葉或月桃葉來作粿墊,用蒸籠蒸熟後粿的顏色呈現出墨緣色。

 

人神祝壽、喜慶祭祀 — 紅龜粿

龜是四靈之一(龍鳳林龜),象徵著吉祥長壽,古時便會以龜為牲禮,後來因為活龜取得不易,便製作出龜形狀的米食,搭配上紅色的喜氣外觀,讓各種祭祀慶祝活動都開始有食用紅龜粿的習俗。

清明節 — 乞墓粿、臆墓粿

當年家中有發生添丁或結婚等喜事時,就會在掃墓時準備紅龜粿、草仔粿、雞鴨等牲禮來祭拜,而有一習俗是會將祭拜完的粿分送給附近放牧的孩子,希望他們可以幫忙愛護墓地,避免被牧牛踐踏毀壞,所以又被稱為是乞墓粿。

有些人避免這樣分送供品的方式有乞討意味,便利用猜猜「墓粿」裡面是包鹹的還是甜的這樣的遊戲,將粿當成獎品來達成分送的目的。

客家添丁— 新丁粄

新丁粄顧名思義就是慶賀家中有男丁誕生,早期台灣農業社會家中添丁是家族大事,要跟祖先及上蒼報告並乞求小孩平安,因此會在元宵節(農曆一月十五)或農曆十月中旬製作像紅龜粿的新丁粄一個個堆疊起來敬拜天地,感謝老天並乞求小孩能健康長大,並在敬神後將新丁粄分送給親朋好友分享添丁的喜悅。

 

甜粿:甜 圓形 神明 貴氣、財富、生子
紅龜粿:甜 龜形 神明 長壽、財富、生子
紅圓:甜 圓形 神明 圓滿、財富、生子
紅桃粿:甜 桃形 神明 長壽、財富、生子
丁仔粿:些許甜 長形 祖先∕土地公 生子
菜包粿:半鹹甜 半圓 祖先∕地基主 財富
鹹龜粿:鹹 龜形 祖先∕土地公 財富、生子
鼠麴粿:鹹 半圓 祖先∕土地公 財富、生子

 


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